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切掉阑尾,摘掉扁桃体,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切掉阑尾,摘掉扁桃体,拔光满口牙齿。 她说:"我要把身体上所有能引发炎症、影响我肝病研究的器官全部清除!
陈菊梅出生于浙江天台的女性,在贫穷的家境中成长,靠着母亲无比坚定的支持,她始终坚持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医学院。在此期间,她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很快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从上海市立第二人民医院的实习医师逐渐成长为住院医师。
陈菊梅前往苏联深造,攻读传染病专业博士学位,四年的时间里,她以满分成绩提前一年完成了学业。归国后,她被分配至解放军302医院,该医院因其在传染病研究方面的专长被称为“病毒窝子”,这里的工作环境艰苦,但陈菊梅没有退缩,而是决定在这里扎根。
在302医院,陈菊梅不仅致力于传染病的研究与治疗,而且在学术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发表了140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了6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荣获了众多科技进步奖。
陈菊梅特别关注乙肝病毒的研究,这是因为当时乙肝在中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流行,传播速度快,防治知识匮乏,每年因乙肝而死亡的人数高达30—50万。她耗费十多年时间,深入研究乙肝病毒,收集案例,自费回访患者,咨询专家,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五味子的潜在疗效。
陈菊梅通过多次试验,最终发明了“肝得安”蜜丸。她在配制蜜丸时特别添加了茵陈、大枣和蜂蜜,通过对九位病人的服用观察,她发现这种蜜丸能有效降低转氨酶。
随着280名患者的成功案例,她进一步改进了配方,不断完善“肝得安”蜜丸,尽管长时间的研究让她自身健康严重恶化,但她为了研究成功,毅然决然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连扁桃体和阑尾都切除了。
此外,陈菊梅还在医学教育和病例教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她首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大大降低了此病的死亡率。她还在一位患有脑炎后遗症的年轻病人身上采用了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使得病人得以恢复正常生活,这种创新的治疗方法为后来的医疗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菊梅在疫情爆发初期便参与了关键的医疗行动,她不仅亲自询问了首位被收治的SARS患者的病情,更是参与了北京地区对抗SARS的首次专家会诊。此外,她在媒体上发表了关于SARS防控的知识,成为民众了解此病的重要信息源。通过她的努力,首本关于SARS防治的手册得以编纂,为全国的抗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非典结束后,陈菊梅没有停歇,而是继续深入研究SARS的防治策略。她的领导下,302医院成立了全军唯一的野战传染病医院,并建立了传染病技术防治技术临床培训基地。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面对同事和领导的劝阻,她坚持前往灾区。在灾后的不平坦地面上,依靠拐杖移动的她,巡视了灾区的卫生状况,并迅速制定了灾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陈菊梅在医疗实践中,经常暴露于风险之中,甚至在引入新的麻醉技术时,她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尝试。尽管试验中出现了意外,导致她昏迷三天,但这一勇敢的举动也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技术的进步。
即使在退休后,她依然坚持每周到医院进行义诊。陈菊梅拒绝所有形式的个人宣传,甚至在生前拒绝将自己的故事编入国外的名人传记中。
来自 吴孟超主编. 中华肝病专家论坛 第1卷[M]. 2006
上一篇:没有了